中新网9月22日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字化自驾游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首选。在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西藏地区,数字化自驾游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3年中国(拉萨)数字化自驾游集结大会日前成功举办,助推拉萨旅游产业升级。
由拉萨市人民政府指导,拉萨市旅游发展局、阿哈科技联合主办的首届数字化自驾游大会在拉萨市象雄美朵景区举行,以“不到长城非好汉,自驾西藏真英雄”为主题。大会吸引了近千余人参与,涉及国内外各知名汽车厂商多个车型共300余辆,包括众多长续航新能源车型,因此拉萨市特向数字化自驾游大会颁发碳中和证书。
西藏自治区旅发厅副厅长石玉辉表示,拉萨作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遗产。无论vr、ar、xr都能在拉萨找到更广阔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不断升级自驾爱好者体验。
大会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涵盖数字化、民族特色演出、公益性活动等多个领域。其中,邀请车队进行拉北环线深度自驾游,并前往纳木错景区打卡。拉北环线是一条青藏高原景观最丰富的黄金观景线路,覆盖拉萨全部县区,沿线聚集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特色,不仅包括了最精彩的村寨、农区、牧区、寺院、民间工艺等人文景观,也聚集了雪山、冰川、湖泊、草原、河谷、森林、温泉等自然景观。
《自驾游车市洞察报告(2022版)》显示,2022-2025年,中国自驾游车市的发展土壤会更加肥沃:城镇化率会接近70%,出游欲望只会更强烈。拉萨作为西藏首府,是文化旅游名城、世界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的资源,也逐步在打造自驾游圣地的旅游品牌。
据介绍,拉萨将抓住“数字机遇”,推进和完善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产业的数字化互通,不断加强拉萨数字化旅游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持续提升拉萨旅游的数字化进程,让自驾游成为引领拉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完) 【编辑:姜雨薇】
中新网太原9月22日电 (任丽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柔功夫”打破“硬约束”,在打造“人才飞地”上谋突破,引进更多“候鸟型”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源动力”……近日,记者参加“智汇长治才聚太行”媒体采访行了解到,山西长治在“柔性引才”上下功夫,多举措引智和引技,厚植发展“新动能”。
长治市人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人才。任丽娜 摄
长治“柔性引才”是指打破地域论、归属权,以及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限制等条条框框,采取招聘、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把专家人才引进来,用“柔功夫”打破“硬约束”,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
“对于高端人才,与其和一线城市‘抢人’,不如共享资源。柔性引才正适应了当今人才流动的新形势新变化。”采访中,长治市的许多企业负责人非常支持“柔性引才”,这一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人才空间。
长治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崔鹏琪表示,柔性引才可以将高层次人才以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迁移户口的方式,直接向聘任单位提供相关智力服务、技术劳务,破除了传统思维对引才工作的束缚,突破了地域、行业界限对人才流动的限制,有效解决长治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
近年来,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长治市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聘请或联合相关领域院士、博士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开展技术创新或产业化研发合作。山西振东集团建立院士工作站,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建成了“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卓越水泥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工作站,带动了武汉理工大学与长治市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长治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已成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山西振东集团建立院士工作站,建成了“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任丽娜 摄
截至目前,长治市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工作站28家,先后吸引10多名院士、200余名博士柔性合作。
既关注“高精尖”,又实现“百花齐放”,长治还重点面向全市规上企业,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通过兼职顾问、候鸟服务、星期天工程师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目前,已有85名具有技术成果、能够带动产学研合作、拥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行业专家,与86家企业开展柔性合作,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
近年来,长治市在深化省校合作上持续发力,与省内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强化合作,吸引112个创新团队,柔性合作专家330余名,达成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41个,已成功转化应用39个,包括省内高校创新成果13个、省外高校创新成果26个,涉及新材料、新装备、医药健康、能源革命、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
2023年,长治市以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和京长对口合作为契机,加大与省内外医疗卫生领域专家人才的柔性合作,全市各相关医院已柔性引进300多名医疗卫生专家,切实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水平。
长治柔性引才,多举措引智和引技,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源动力”,持续厚植发展“新动能”,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完)